助听器调试应遵循的原则

来源:济南助听器    编辑:济南声佳听力  时间:2014-09-11 13:18
作为助听器验配师,根据听障患者的听力情况和其生活中的需求,选配一款适合患者的助听器产品是相当重要;但是否能够准确地进行助听器调试,充分发挥出助听器的优异性能,保障患者满意的聆听效果;是目前众多验配师需要加强的必修课。
笔者与国内众多验配师打过交道。相当多的验配师不缺销售的能力,却常常受制于如何调试的困惑。虽然助听器厂家和验配中心都在经常培训,但对于验配师来讲,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产品功能介绍,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调试原则。
助听器调试是否有什么技巧和原则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套原则,希望与大家分享。
济南声佳听力助听器调试的过程中,其最佳验配都是使用的国际听力学家计算总结的验配公式进行运算后的结果,即使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差别,通过最佳验配后音质的准确度大部分基本都能够满足,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调试经验和技术调整就可以达到更好的验配效果。然后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调试:
1、远距离音量的调整:对于听力好于50dBHL听障患者来讲,一般一米距离聆听没有问题,我们要保证助听器的声音大小能让患者在2-3米以内的范围内轻松听到正常说话的音量,感到声音适中,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通道的轻声增益来达到这个效果。如果觉得音量小,则提高全频段的轻声增益;如果感觉声音听到了但是听不清楚,则提高高频通道的轻声增益。轻声增益如果过分提高,患者会听到周围噪声,所以调整时以患者听不到验配室环境噪声为标准。正常说话的音量应该是正常听力的人们在距离2-3米自然轻松交谈的声音大小,不是故意放低声音或切切私语的交谈;也不是与听障患者习惯性地故意提高音量的声音。
2、第一次佩戴音量舒适略小的原则:对于听力大于5050dBHL,由于第一次佩戴助听器的患者并不明白什么是舒适音量,在验配中如果让患者判断舒适音量,往往会引起音量太大,同时音量太大带来的许多音质问题,如自己说话声大、回音、噪声等。要调整到舒适略小的音量,有一个简便的办法是,在和患者交谈过程不断降低音量,直至患者需要身体往前倾才能听到时,音量提高1-3分贝即可。
注意:
A.    一定在音量调好之后,再解决患者关于音质的问题。
B.    这里所谓舒适音量是指听距离一米说话的音量。
在佩戴时,应该告知患者助听器需要2-3次调整,第一次佩戴声音略小,是因为初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每15天调整一次。
3、先“简”后“繁”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助听器的功能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调试功能也是越来越多,调节方式也越来越精细。智能降噪、压缩技术、反馈抑制、频段调节、无线遥控等等功能。验配师有时会面对验配界面纷繁的调试功能有些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应遵循先“简”后“繁”的原则: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如音量大小、消声反馈、高低频调整、降噪即可解决一般的音质问题;然后再逐步解决不同距离和不同环境的舒适度和清晰度的问题。
4、佩戴过模拟助听器的调整:一般的,数字助听器在出厂时,其最大输出等各个指标都是调整在最大,其实这就是模拟线路的音质,唯一差别的是最大输出是削峰和AGC的区别。许多验配师遇到这样顾客,就下单订带外置VC的助听器,验配师电脑连接后不要最佳验配,只是调整LC和HC,调整好音质,即能满足患者对音质需求。如果公司在出厂时有根据听力情况做了调整,订单里可注明出厂调至最大状态。
5、由于每个听障患者听力损失的时间长短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言语分辨率不同以及对效果的期望值不同等等,我们所选配的助听器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听障患者的要求。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给人配助听器,不是给听力图配助听器;更不是像维修汽车哪么简单。配戴助听器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和逐步调试的过程,也需要一个逐步提高言语识别率的过程。我们针对调试刚配戴助听器的听障患者,首先不是考虑是否清楚,是否听得懂的问题;而且要首先保障能够轻松听得到更多的声音,大声不会难受,要听得舒适;其次才是考虑是否听得清楚。是否听得清楚和听得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得懂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大脑言语中枢对声音信号编解码的过程。听得清是对所听到声音的识别率。如我们可能能够对声音进行重复完全模仿出来,但不代表我们一定明白这个声音是什么意思或含义。所以人们对声音的聆听层次分为:听到——听清——听懂。
调试完成后,根据各个验配中心自身的条件对患者适当地做一些效果评估。尽可能地保障患者的聆听清晰度和舒适度。提高听障患者的满意度,增加老客户的回头率和良性宣传。